青龙满族自治县

青龙吉利峪村:让我们脱贫路上喜相“缝”!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8日   发布机构:安子岭乡  字体:[  ]

体裁分类:其它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索引号:00039377-7/2020-24493

不久前,在河北省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上,文创作品《十二生肖》获得了最具商业价值奖。作品中12个动物布偶是远道来参赛的,它们从青龙的大山脚下出发。在安子岭乡吉利峪村的文创产品加工车间里,还有不少跟参赛作品一样的布偶,那生动的模样和细腻针脚,都出自村里的一些建档立卡户和加入车间的村民手中。

这天一大早,在吉利峪村,60岁的村民刘月香匆匆赶到村部旁的车间。这天,又有一批新样式的代工布偶要开始缝制,从小会用缝纫机的刘月香是车间主力,领取完厂家发来的材料,还要先给大伙儿把把关。

推门走进车间,16台专业缝纫机整齐排列,墙上的工作制度和规范格外显眼,每个机器台右上角都贴着使用者名字,几位村民已经在互相研究手里的活儿,屋里干净、明亮,井然有序。

新产品是玩具布鸭,看过厂家制作视频的刘月香信心很足,一边给大家裁剪纸模和材料,一边留意着看谁拿不准了,便过去帮忙,“你看鸭子帽子这样掐着缝出的褶特别匀溜,形就好看……”

刘月香指导张晓艳缝纫布偶鸭的帽子:这样掐着缝出的褶特别好看……

不一会儿,车间工位渐渐坐满,“哒哒哒”的缝纫机声起伏,人们流畅的操作中,一个个小鸭子、花朵和小老鼠等形象的布偶,从指尖“走”了出来。

车间最前面的两个大展示柜里,放着加工过的所有样品,各种各样的布偶密密地坐成一排。从大个头的玩具熊到手指长的小鸟、胡萝卜钥匙扣,柜子里的每件布偶都在传统工艺中融入了现代设计,加上细致的做工,让人忍不住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爱不释手。

“缝起来可有讲究了,我们也是一点点磨出来的。”村妇联主席孙伟杰说,“小动物眼睛要缝出眼窝才有神,中缝得直、身体对称,差哪一点都不好看,现在咱做出来的东西,自己看着都挺骄傲的。”

她拿起一个穿着肚兜的布老鼠,“一开始可不行,这是咱做的第一种小玩意,总不合格,拆十几遍地练,有的大姐急的直上火。我记得那时咱3个人鼓捣一天,才做出来10个。”“多亏驻村工作组帮助,给咱找到这个项目,还拉来好多单位、企业出资出技术,还一直鼓励大伙儿。一年多,我们就克服困难,越做越熟练了。现在这样的小老鼠,一个人一天就能做40多个。孙伟杰说,跟着车间,平均每月能收入1000多元,大家特有积极性。

说话间,该村第一书记、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驻村工作组组长何启东走进了车间。大伙儿像见到了主心骨似的,都笑呵呵地喊他:“何书记,快看看做的行不行。”

何启东一会儿检查成品,“吕婶,这兜子拉锁走线偏半厘米咱也不合格啊。”一会儿又安排工作,“大云子,明天你去县里取下新到的材料吧。”大伙儿都爽爽快快地应着他。

近几年,驻村工作组帮助村民种树、养殖,架起光伏设备、铺开上山作业路,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日子好了,30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去年7月,大家又想到了把农闲时间利用起来。

“怎么才能在农闲时也让大家在家门口就有收入,我们商量定下了这个项目。”何启东回忆起车间一点点走过的经历。

当年,在工作组联系、市招商第九办理组推荐下,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秦皇岛军分区共同出资,市妇联、民政局物业协会大力支持,建起了扶贫缝纫车间。接下来,工作组又找到北京法咪丽公司,谈下了20余种文创产品的代工项目。此后,陆续接下了市内多个大型箱包企业订单。我们目前是村部一间厂房,6个自然村有加工点,培训出娴熟工40多名,其中30多人是建档立卡户。何启东说,现在这成了稳定脱贫的重要项目,咱们村勤劳肯干的思想也更牢了。

“你看车间里,有上年纪的也有年轻的,还有残疾人,没人再去想着‘等靠’,大家都比着做得快、质量好,给村里做出口碑。这次给法咪丽公司代工的文创产品得了‘最具商业价值奖’,就很能说明情况。”何启东笑呵呵地说,声音很快被车间里的机器响声盖住了。

缝纫机前,刘月香表情专注,她手掌里翻转的小布块,既是老手艺也是生活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