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满族自治县
"十一五" 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2006年--2010年)
根据河北省《关于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有关中小学布局调整文件精神,为使全县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整体提高办学
水平和办学效益,在总结几年来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全县中小学现状及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十五" 期间,通过深入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工程,基本消除了农村中小学危房,中小学布局得到合理调整,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5年中,减少小学122所,减少初中8所,基本完成了 "十五" 规划的目标任务。
(一)全县中小学现状
1、小学
目前,全县有小学263所,其中直属小学2所,农村小学261所,小学校点102个,其中一师一校84 个,占小学学校总数的32%。全县有小学在校生30501人,在校生小学校均117人,农村小学校均91人。全县小学有1321个教学班,其中复式班312个,占教学班总数的26 %。
2、初中
全县有初级中学42所,其中直属初中2所,农村乡镇初中40所。全县初中在校生 21105人,教学班438个。农村初中校均在校生460人。
3、高级中学
全县有高中阶段学校7所,在校生11309人。其中重点中学1 所,职教中心1 所,农村普通高中5所,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3296人,教学班26个,校均在校生659人。
(二)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几年来,由于在校学生的急剧下降(2001年全县共有中小学生103354人,到2005年,中小学生数为66865人),尽管通过上一轮布局调整学校减少,但调整后学校的在校生规模没有得到明显扩大,校均在校生仍然低于全省小学校均238人、中学校均984人的平均水平。这种局面制约了全县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农村小学,受规模小的局限,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难以配足配全,严重影响了办学效益的提高。所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制定《 "十一五" 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调整学校布局,重组教育资源,意义重大。
二、指导思想
以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县、乡级政府统筹管理教育的职责,加强基础教育学校之间的融通,统筹整合县域内教育人才、资金和资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学校规模,全面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巩固 "两基" 成果,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布局调整原则
以 "立足实际、量力而行、科学合理、重组资源、规模办学、注重实效" 为原则,采取 "高中扩大规模区域调整重点办、初中打破乡镇界限就近联合办、小学打破村村界限就近集中办" 的方式,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一)高级中学:调整学校布局,扩大办学规模,使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在8轨以上。
(二)初级中学:打破乡镇界限,原则上撤并在校生规模在500人(或4轨)以下的独立初中,可实行乡乡联办,整合资源,扩大规模。部分初中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必须保证初中学生在两轨以上。
(三)小学:充分利用初中撤并后的资源,解决小学资源不足问题。原则上3年级以上实行集中办学,集中到学区内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备、有一定后续发展空间的学校,建成完全小学,并保证三年级以上两轨的规模;小学低年级能撤并的要全部撤并,不能撤并的一、二年级和学前教育留在本村,作为调整后学校辐射的教学点;根据具体情况,鼓励建设寄宿制小学,必须是三年级以上不低于两轨的完全小学。
四、目标和任务
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扩大规模,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学校,力争5年内,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一)布局调整目标
1、县城保留重点高中1所,职教中心1 所,适时筹建民办高中1所;扩建农村普通高中3 所(肖营子、双山子、木头凳);改造普通高中1 所(逐步将龙山中学合并为青龙职教中心西校区,作为特殊专业培训基地);撤并普通高中1 所(土门子中学待双山子高中建成后逐步撤并)。
2、独立初中减少到16所。分别为祖山初级中学、龙王庙初级中学、木头凳初级中学、隔河头初级中学、茨榆山初级中学、双山子初级中学、大巫岚初级中学、土门子初级中学、大石岭初级中学、马圈子初级中学、肖营子初级中学、八道河初级中学、娄丈子初级中学、凉水河初级中学、青龙三中、满族中学。
3、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分别为双庙学校、凤凰山学校、安子岭学校、朱丈子学校、七道河学校、草碾学校、三拨子学校、官场学校、三星口学校。
4、到2010年,小学减少到完全小学61所,教学点189个。
(二)布局调整任务
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全县高中学校住宿生规模8000人,初中学校住宿生规模8500人,小学住宿生规模6000人。根据需要,结合高中建设项目、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加大投资力度,进行学校标准化建设,做到投入一所,建成一所,达标一所。具体任务为:
1、基础设施建设
高中:投资1000万元,新建校舍10000平方米。
初中、小学:维修及改扩建校舍面积79383平方米,投资9522万元。
2、补充中小学食堂炊管及工勤人员153 人、校医67人。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这次中小学布局调整,涉及面广,任务艰巨。要强化政府行为,加大领导力度。县政府成立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局。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切实把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及时解决学校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问题。
(二)加大投入,强化管理。要采取有力措施,拓宽筹资渠道,统筹安排中小学布局调整经费,切实保证经费投入。一是争得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二是县、乡镇财政分别安排布局调整专项资金,并纳入年度预算;三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免学校建设中的各项费用,降低建设成本;四是对撤并学校的闲置资产进行合理处置,用于教育投入;五是动员全社会捐资助学。
为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筹措的各项资金集中使用、专户储存、统一管理。项目资金集中使用,到位一所,投入一所,完成一所。项目建设过程中,县级负责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乡镇负责征地、院墙、厕所大门等附属工程,附属工程由项目所在乡镇具体实施,所需资金按学校在校生所属行政区按比例分摊,并由县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监督所属乡镇筹集落实。在初中学校没撤并前小学布局调整的过渡时期,小学本着 "符合规划、能并则并" 的原则进行调整,县级对学校的不动产部分不再进行投入,乡镇村对撤并学校在过渡期内,做好维护工作,确保正常运转。鼓励乡镇、村投入或利用其他资金进行学校建设,必须符合整体规划。
(三)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大意义,使广大人民群众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全力支持全县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四)落实责任,健全制度。要严格落实各级责任,在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同时,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调配生活管理教师,增加医务人员,安排食堂工作人员,保障具有一定规模中小学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人员编制。
(五)统筹规划,注重效益。这一轮布局调整,是在上一次布局调整工作的基础上,以打破乡镇界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综合办学水平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要结合实际,深思熟虑,精心谋划,制定科学实用的调整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实效。
公开程序:经本单位审核后公开
责任部门:青龙县教育局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