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知识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以及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如果长期不能把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多个脏器的损害,合并许多其他的疾病,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肾脏病、肝脏病、神经系统及眼底病等,严重地影响着病人健康,并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糖尿病危害巨大,主要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和高死亡率。资料显示,糖尿病是造成下肢截肢和成人新发失明的首要病因,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尿毒症、失明的危险性高出普通人数倍,据数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较非糖尿病病人高出11倍。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好发于年青人)和2型糖尿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两型,其中95%以上为2型糖尿病。
有糖尿病家族史、长期高热量饮食、肥胖的人和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的人均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人群。
由于遗传、高热量饮食的摄入、吸烟、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紧张焦虑是2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国际糖尿病联盟把心理、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等五项内容作为控制糖尿病的最佳方案。
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明白,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是若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是可以控制的。
临床上经常可见许多患者,从未接受过血糖检查,等到出现其它疾病需进行血糖检测时,才发现血糖值高出正常范围许多,控制也变得更为困难。经询问后发现,这些患者即使长期以来就已经出现视力变差、疲累、尿频等症状,却都将其当作老化解释,完全不知自己罹患了糖尿病,因而未接受完善的治疗及血糖控制。
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控制、实施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可预防降低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预防的关键在于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必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适当的体力活动,避免超重、肥胖和过度精神紧张,这样才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爱心提醒,糖尿病初期往往没有症状,不知不觉中就影响了身体其它器官,引起更严重的合并症。因此建议只要四十五岁以上民众,或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病史者都为高危人群,至少每年都应前往接受筛查,防患于未然。
让我们共同加强糖尿病的宣传教育,更好地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人群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性的认识,让社会更加关心糖尿病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唤起全社会对糖尿病防治事业的关注……。
一、注射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或成瘾吗?
胰岛素是人体必需的正常激素,生命的维持需要胰岛素,不管哪一型糖尿病人,如果血糖很高,就说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很差了,此时注射胰岛素就相当于找了个能干的帮手,等病情稳定、胰岛细胞功能恢复后,2型糖尿病病人就可以停用胰岛素,不会产生依赖或成瘾。一般认为血糖很高,超过11.1就应该注射胰岛素了。
二、哪些病人适合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副作用小,容易控制血糖,目前是治疗糖尿病最理想、最安全的办法,适用范围:
1、1型糖尿病
2、口服降糖药物,得不到满意效果的
3、新诊断的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
4、合并酮症酸中毒、感染、外伤、手术、怀孕等情况的病人
5、较重的慢性并发症,比如心脑血管病、肝病、肾病、眼病、神经并发症等
6、继发性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就怕并发症!最大的危害是在血管及神经病变基础上产生的多种慢性并发症,比如糖尿病心脏病(心肌梗塞、高血压等)、脑血管病(脑血栓、脑出血等)、肾病、眼病、神经并发症等,严重的可引起失明、截肢、瘫痪、尿毒症等。
四、老年人口服降糖药物的选择
老年人由于年龄大、反应迟钝、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好、口服降糖药物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应当注意几点:
1、应用磺脲类药物应当从小剂量开始,大于60岁不提倡应用优降糖(消渴丸中每10丸含有优降糖1片)
2、年龄大于75岁,一般不用双胍类
3、初诊时血糖大于16.7,应立即应用胰岛素治疗,争取在短期内控制好血糖,之后也可以改为口服药物
4、老年人控制标准可以适当放宽,允许空腹在6.7-7.8,餐后在9-11左右
五、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原则
1、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不控制饮食会加重病情,但是过于严格的控制,则会造成低血糖危险(特别是胰岛素治疗者)
2、主食摄入量一般应在200-400克(4-8两)左右,从事中、重体力活动者,进食量适当增加,从事轻体力活动者或者是老年人,进食量适当减少
3、饮食种类因人而异,主食应以粗粮为主,细粮为辅,提倡高纤维饮食,多吃蔬菜,饮食清淡,不吃甜,少吃盐,少吃或不吃熏、腌、油炸食品
4、饮食规律,不随意加餐或者改变进食时间,少食多餐,一般1天3-4顿,早饭应比中、晚饭量少
5、戒烟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