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2-05-07  发布机构:政府办  字体:    打印 分享至:
体裁分类:青政  主题分类:卫生、体育  文号:青政〔2012〕41号  索引号:000972088/2015-11194

青政〔201241

青龙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决定》(冀政〔201199号)精神,全面振兴我县中医药事业,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特制定本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振兴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在防治重大疾病和疫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县中药材资源丰富,中医药在人民群众中认知度较高,有一所二级甲等县级中医院和一大批群众信得过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中医药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善,中医院基础设施薄弱的矛盾比较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弱化,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中医药管理体系不健全等。振兴中医药事业,既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我县发展特色种植、壮大特色产业的重要举措。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振兴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推进我县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二五" 时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围绕满足全县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和推动中医药继承创新两大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和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打造 "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名店、名企" ,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到 "十二五" 末,基本实现中医服务体系全覆盖、适宜技术广普及、特色专科上水平、中药产业大发展的目标,为建设中医药强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一)高标准建设县中医院。加大人才、设备、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强县中医院基础设施、重点中医专科、人才队伍和科教平台建设。完成县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西侧配套工程建设,逐步扩大办院规模。大力实施名医战略,培养名专家和中青年专家。突出中医特色优势,提高科技创新和临床教学能力。切实强化标准化建设,将县中医院建设成至少拥有4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和1名市级名中医,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70%以上,集中医医疗、科研和临床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年服务患者数量、医院规模和整体实力居全市前列。

(二)加强县医院中医药工作。县医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住院部设立不少于总床位数5%的中医病床,切实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中医药 "三进" 工程,推动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继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到 "十二五" 末,所有乡镇卫生院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服务规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基本中医诊疗设备、中医药适宜技术设备和必备中药,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不低于执业医师总数的25%;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运用中西两法为群众服务的乡村医生,并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器具,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与技术,提高运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力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实施 "治未病健康工程" ,推动中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疾病预防和康复、食疗药膳、运动调摄等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广大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养生保健需求。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一)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十二五" 期间,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县级名中医队伍,提高我县中医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中医药人才和中医药本科以上毕业生,引进5名左右市级中医药学术骨干。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每年建设1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为名老中医配备继承人员,建立起成员稳定、结构合理的传承团队,逐步完成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整理和传承。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有计划遴选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造就新一代中青年名中医。通过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继承、重大课题研究、中医药培训等途径,着力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二)加强基层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培养。 "十二五" 期间,通过重温中医药经典医籍、强化专科进修和跟师学习的培养方式,培养100名基层中医临床骨干。依托县中医院,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对乡、村两级卫生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大力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支持基层中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参加中医专业学历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不断补充、壮大中医药队伍。将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纳入基层医生在职培训和执业考核内容,引导基层西医人员学习和运用中医药。鼓励各类中医药人才到基层工作。

四、加强中药产业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推广中药材种植。实施中药材基地建设工程,按照 "企业+农户" 模式,以河北大宗道地药材为重点,结合我县地理环境,按沟域种植中药材。在木头凳、三星口、干沟等道地药材优势产区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村10个,全县建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60000亩,实现中药材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种植。以家庭为单位,在农户住宅附近种植中药材,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实施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良品种、绿色防控、设施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适时采收、产地初加工等先进配套技术;改善种植基地生产条件,发展节水灌溉,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各乡镇卫生院要利用院内空闲土地栽植中药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疏通中药材产销渠道。加强与大型制药企业、销售客商合作,采用订单药业的模式,实现中草药产业化经营。加强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和供应保障平台建设,为中药材生产提供权威、快捷的信息服务,实现主栽药材品种稳定生产,保证药材市场供应,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创建道地药材名牌,积极培育河北地方中草药名牌产品。注重深度开发,鼓励中药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以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推广、使用先进成果和中药现代加工工艺。积极向保健食品、日化产品等领域拓展,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较大的中药新产品和高新技术成果,促进中药转化增值。

五、完善政策措施,促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一)建立稳定的中医药财政保障机制。切实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经费投入,确保全县中医事业费占医疗卫生经费的比例逐年提高。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县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中医学科和重点中医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

(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医保部门、县新农合管理中心要在政策和支付能力允许范围内,继续落实在县中医院就医起付线与报销比例适当优惠的政策。

(三)鼓励医疗机构研发、生产、使用中药制剂。按照医疗机构制剂管理规定,鼓励医院将安全有效的经方、验方形成制剂,经上报有关部门批准后,在医院内部使用,提高中药使用率。

六、切实强化保障,为振兴中医药事业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卫生局、县农牧局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县发改、商务、财政、人社、农牧、林业、文广新、卫生、科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主管负责同志和各乡镇分管副乡镇长为成员的振兴中医药事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办公室,分别设在县卫生局和县农牧局。县振兴中医药事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卫生局)具体负责发展中医事业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各项工作; 县振兴中医药事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农牧局)具体负责中药产业化及相关工作,并成立专门的技术保障组,进行专业指导。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中医药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合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建立机构健全、人员配套、职责明确的中医药管理体系,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县卫生局内设中医股,强化管理职能,充实管理人员,指定专人负责中医药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中医药防病科,发挥中医药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要设立中医监督科,加强中医类别医疗机构监管工作;县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科,指导辖区内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做好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

(三)强化中医药监督管理。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和技术的准入与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发布虚假违法中医药广告行为。推进实施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管理规范,确保用药安全和临床疗效。加大中药材监督抽验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中药材、中药饮片。采取定向培养、对现有人员进行强化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中药材、中药饮片鉴别人才,严防假冒伪劣中药材、中药饮片流入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认真执行中医药诊疗标准与技术规范,促进中医药诊疗活动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巩固中医药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中医药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保健意识,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

一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