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青龙满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关于推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公示

发布时间:2019-06-05  发布机构:政府办  字体:    打印 分享至:
体裁分类:公告公示  主题分类:民族、宗教  索引号:00039377-7/2019-22304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务院将召开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隆重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经认真研究,拟推荐隔河头镇党委委员、副主任科员、大森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鲍际英同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公示期65日--612日,凡对推荐该同志有意见者,请及时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青龙满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反映。

联系电话:7867370 联系人:李伟东

附:鲍际英同志简历和先进事迹材料

青龙满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201965

鲍际英同志简历

鲍际英,男,满族,1970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党委委员,副主任科员。

19789月--19887月读书。

19888月--200012月在大森店小学任教。

20011月--20189月任大森店村党支部书记。

2009年考转公务员,现任隔河头镇党委委员,副主任科员,任大森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所获荣誉、奖励:

2005年、2007年被青龙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8年被秦皇岛市委、市政府评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

2008年、2009年两年被秦皇岛科协评为先进科协工作者。

2006年被河北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9年被河北省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2015年被河北省委评为全省百姓喜爱的好官。

在最不能创造奇迹的地方创造奇迹

--鲍际英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大森店村隶属于秦皇岛市青龙县隔河头镇,距离青龙县城50公里,全村246户,828口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山场面积3000亩,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的种养业和劳务输出。但就是这样一个无自然资源、无区位优势、无工矿企业的 "三无" 贫困村,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的有力帮扶下,依靠村党支部坚强有力的领导,实现了由乱到治、由弱到强、由外到内的蜕变,被市委书记孟祥伟同志评价为 "在最不能创造奇迹的地方创造奇迹。" 大森店村脱胎换骨的变化,印证了青龙脱贫翻天覆地的变化,印证了青龙干部队伍战天斗地的作风,印证了基层党建无往不胜的强大,其历程、路径、内涵值得体验、学习和传承,是各级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 "活教材" 。

一、思想是脱贫的先导,以理念的提升催生了发展的裂变

农民是扶贫开发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力量源泉。只有始终相信群众,充分依靠群众,才能加快扶贫开发工作进程。鲍际英坚持把贫困群众作为内生动力,把思想从贫穷落后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帮助他们克服 "惰性思维" 和 "等靠要" 的依赖思想,激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劳实干、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开阔眼界。鲍际英以现实案例激发困难群众求新求变的主动性,村两委班子认为 "喊破嗓子说,不如现场考察看" ,先后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到邢台前南峪、北京挂甲峪及唐山迁安、秦皇岛抚宁等地,学习产业扶贫经验和新民居建设等方面的先进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考察后,立即召开村 "两委" 班子会和党员、村民代表会,征求未来发展规划的意见建议,让外出考察不走形式、看出成果,激活民力、凝聚民心,实现群众意愿最大程度的统一,为决策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明确方向。鲍际英同志把村里的自然资源、村民收入结构、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情况摸的一清二楚,他的心里装着一本 "明白账" ,做到因病施治、对症下药,确保谋划实施的产业项目 "合辙对路、有的放矢" 。针对该村山场资源多、荒废时间长的实际情况,主要围绕养殖业和种植业谋划致富项目,把 "一穷二白" 的荒山变成村民致富的 "金山银山" ,靠山吃山,靠山致富,把发展劣势变成发展优势,把发展优势变成发展强势。扶贫规划既立足现实,又适度超前,预留好发展空间,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着力打造 "五区四社" ( "五区" 即居民区、养殖区、种植区、休闲娱乐区及农业综合服务区; "四社" 即果品合作社、养殖合作社、食用菌合作社以及扶贫资金互助发展合作社),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逐步实现 "户户有股份、人人有事做、天天有钱赚" 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三是绘就蓝图。鲍际英始终坚持全面了解历年来关于 "三农" 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深入研究中央出台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河北省出台的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意见,吃透上级文件精神,把握好政策走向,同时结合市县出台的扶贫规划,制定本村规划,坚持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民生改善为目标、以党支部建设为保障" ,实现与上级部门扶贫规划有效衔接。同时,按照 "建设绿色村庄,构建和谐家园" 的总体思路,在经济发展、新民居建设、环境保护、村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等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为大森店村绘就了发展蓝图。

二、产业是脱贫的核心,以产业的突破创造了脱贫的奇迹

鲍际英坚持以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科学确定扶贫产业项目,探索扶贫开发模式,拓宽项目融资渠道,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一是着力破解产业杂的问题。以前的大森店村,种植种类可谓是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各种杂粮都种一点,各种果木都栽一点,但都是 "蜻蜓点水" ,无法给村民带来明显收益。面对这种情况,鲍际英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确定黄冠梨、绒山羊养殖和食用菌作为村民的三大致富产业,使产业发展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经过村民建议、村班子考察、召开村班子会和村民代表会,一致同意将黄冠梨作为产业化经营主打项目。经过十年发展,黄冠梨年产量超过200万斤,年创收250万元,同时通过保鲜库储存实现错季节销售,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针对山场资源丰富和村民养殖习惯等特点,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业。经过短短一年,羊场绒山羊总量已从540只发展到800余只。为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结合食用菌栽培特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年可培育菌棒5万袋,2017年扩建规模后,年培育菌棒可达10万袋,能带动20人就业。二是着力破解规模小的问题。如何培育壮大产业规模,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扶贫产业中来,让更多群众受益,使其真正发展为富民产业,鲍际英创建 "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 的 "四位一体" 经营管理模式。首先是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把 "以村带社(合作社)、部(村党支部)社融合,利益联动、共建共享" 的部社合一机制作为关键点,探索推进组织创新。具体运作模式为村党支部书记任合作社理事长,村支委任监事长,并兼任合作社理事;合作社内分别组建党小组,由支部成员任党小组组长,实现 "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在村党支部坚强有力领导下,加入果品合作社、绒山羊养殖合作社和食用菌合作社的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贫困户全部入社。其次是社员与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农户在加入合作社时,明确 "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的入社原则,实行股权到户、按股分红,同时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生产销售管理,系紧社员之间的利益联结纽带,促进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让社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被普遍认为是村里花钱 "最抠" 的75岁村民鲍万秀,拄着拐棍将7000元钱交给了果品合作社,村民鲍成志一次就缴纳了9万元入社股金。第三是合作社带动基地发展。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销售不仅解决了农户无劳动力、不懂技术、不了解市场的难题,还提高了产品销售价格,提升了非社员农户进行大面积种植的积极性,促进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黄冠梨种植示范园面积由300亩扩大到800亩。三是着力破解资金少的问题。为了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森店村将有限的资金捆绑使用, "不撒芝麻盐" ,集中财力办大事,保障带动村民致富的好项目能 "生根发芽" 、 "开花结果" 。利用争取到的100万元扶贫资金,通过市县两级扶贫部门积极运作,一次性从辽宁省盖州市购进纯种绒山羊540只,建设了羊场和标准羊舍,奠定了发展绒山羊养殖业的基础,激发了村民发展绒山羊养殖业的积极性。投资100万元,栽植了6万株优质板栗,建成了千亩板栗示范园,并硬化上山道路、建设蓄水塘坝。此外,以 "民主、民营、民有、民受益" 为宗旨,成立扶贫资金互助社。由村民自愿入股,在村民之间调节余缺,互助共济,为临时短缺资金农户提供融资,真正做到了 "集千家之毫厘,解一家之危急" 。

三、群众是脱贫的主体,共享的追求收获了发展的硕果

鲍际英以 "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群众共享" 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是合作共赢让农民群众 "富" 起来。在果品专业合作社内部成立农业服务队,对黄冠梨种植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实施 "八统一" 管理(即:统一整地、施肥、浇水、修剪、防病虫害、疏花疏果、看护、销售),解放出大量劳动力,不但有效节约了种植户的生产成本,同时增加了外出务工收入。在黄冠梨销售上统一使用 "青富" 品牌,通过打造品牌,精品包装,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效益,销售价格比周边每公斤最多高出1.4元,平均高出0.5元。2016年依靠黄冠梨人均增收2500元,社员每股分红500元。二是设施建设让人居环境 "美" 起来。大森店村民主要居住在两条深沟里,住房依河沟两侧而建,且大部分房屋比较破旧,多为五十年代的土木房,年久失修,居住条件亟待改善。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自筹和向上争取的方式,涉及238户,788人,总投资5773.9万元,建设新民居。工程分两期推进,建设 "3+1" 、 "4+1" 楼房8栋,老年公寓2栋及村民活动中心和公用房。资金来源主要为:村民自筹1380万元,易地搬迁扶贫补助496.6万元,农工委、发改、建设、水利、电力、农业、环保等部门扶持资金2636.4万元,建成的大森店新区已成为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乡村绿色节能低碳建筑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同时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过河大桥、硬化了村内道路,有效改善了村民的通行条件。三是淳朴民风让致富信心 "强" 起来。大森店村老年协会在村小学教师的协助下,在 "三八" 妇女节、元旦等节日组织联欢会,以村民日常生活为题材,自编自演快板、小品等节目,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同时还组织开展好公公好婆婆、贤孝儿女、致富能人评选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健康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农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四、党建是脱贫的关键,以堡垒带动实现了全面的提升

鲍际英深深懂得,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在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中,他起着 "带头人、领头雁" 的作用。村党支部书记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不仅关系到 "一个人" ,而且影响着 "一班人" ,甚至牵动着整个村成百上千的人。村班子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决定扶贫工作开展的效果,而团结的村班子是决定其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因素。

鲍际英眼界开阔、大公无私,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团结一致,对带头人鲍际英的工作给予鼎力支持,才取得了大森店村今天这样的发展势头。一是一心为民。2001年被村民们推选为村支书后,鲍际英把结束村民 "下雨不出门,涨水不回家" 作为上任后第一件事,带领村民投工出劳,把夏天趟河走冬天蹦石桥的山村小路,修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把石桥变成了钢筋水泥结构大桥,从而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爱戴,真正成为了大森店村的 "领路人" 。17年来,鲍际英坚持每天8点到村部准时上班,解决群众诉求事不过夜,无论村民哪家有大、小事儿,都少不了他的背影。二是一心为公。鲍际英舍小家为大家,把全部精力投入大森店发展中来,提出了 "五年规划" ,实现了 "户户有股份,人人有事做,天天有钱赚" 的目标,全村困难群众住进了全县农村最好的住房,大森店村先后被省市评为 "先进基层党支部" 、 "扶贫开发先进单位" 、 "扶贫开发331工程示范典型" 。三是一心为党。鲍际英始终保持着对党的朴素感情,时刻以维护党员形象为己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主动抵制来自各方面的不正之风,做廉洁勤政的表率。在工作上,以主人翁精神对待工作,撇家舍业任劳任怨,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传统本色。实践再次证明,党建出战斗力、出凝聚力、出成绩、出干部,团结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这也是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

新的起点,新的征途,鲍际英又全面启动大森店再出发行动,来实现第四个 "五年规划" ,2月份注册成立大森店旅游综合开发公司并实体化运营,3月份全面建成容纳120人规模的培训、食宿教育基地,4月份推进山区综合开发、新民居二期已开工建设、民宿打造等工程集中开工,827日隔河头镇首届生态旅游暨黄冠梨采摘节在大森店村举行,打造 "升级版" 大森店,争创青龙乃至全市脱贫的标杆,让党旗高高飘扬的群众心中。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