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燕山山脉层林尽染。10月27日,在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星口乡的一家中药材种植基地里,药农们正俯身刨出一株株北苍术。这些根茎饱满的药材,掰开后内壁“朱砂点”鲜红透亮。“咱青龙的北苍术有效成分含量远超《中国药典》标准,是国内以岭药业、神威药业藿香正气系列药品的核心原料,还能远销韩国。”基地负责人于治国言语间满是自豪。
曾经,青龙中药材多以“采挖即卖”的初级原料流向市场,如今,这里以中药材为根基,联动深加工企业,将北苍术、黄精等“山野药材”转化为高附加值中药饮片。这一转型让“好药材卖出好价钱”,更让药农腰包鼓了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药香”动能。
青龙中药材能种植成规模,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恰好契合北苍术、黄精等药材生长需求。当地北苍术有效成分含量稳定在0.45以上,比《中国药典》0.3的标准高出近50%;黄精个头虽不及南方产区粗壮,但有效物质黄精酮含量,是安徽、云南等地黄精的两到三倍。可过去,这些“深山珍宝”多以初级原料售卖,“优质不优价”成为当地药农多年的困扰。
打破困境的关键,在于产业链思维的落地。“靠卖原料赚钱,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药农挣不到多少,产业也难长久。”于治国的想法与当地饮片加工企业负责人姜家鑫不谋而合。双方很快达成深度合作:加工企业在青龙搭建稳定收购渠道,提供标准化检测技术,还将部分加工环节延伸至当地;种植基地组织药农按标准种植,从源头保障原料品质。
在企业加工车间,黄精深加工的每一步都透着“精细”:新鲜黄精先清水冲洗、自然晾晒,再经重金属、二氧化硫、黄曲霉等多项严格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我们主打两款核心产品,一款是精选大片黄精,选择直径1厘米以上的根茎切片;另一款是酒黄精,用黄酒浸润后蒸制10小时以上,再恒温晾晒,口感更佳药效更好。”姜家鑫介绍,经深加工后,原本每斤几元的鲜黄精,成了供应医院、医药公司的饮片,身价翻数倍。北苍术鲜货切片后价格涨至30多元一斤,加工成出口标准精品饮片,价格还能再翻一番,附加值提升2至3倍。
产业链延伸最终惠及当地药农。三星口乡药农王伟中种了5亩北苍术,过去每年卖鲜货收入仅2万多元。“基地跟咱签了保价收购合同,价格有保障,还派技术员传授科学种植方法。今年光卖北苍术就能收入4万多元。”像王伟中这样的受益者还有很多,目前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带动周边3个乡镇、20多个村庄的500多户药农参与种植,今年还新增100多户。
产业兴则就业旺。中药材深加工产业还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于治国的加工车间常年雇佣20多名村民,多是周边村庄的妇女和老人,他们每月能挣3000多元。合作加工企业也优先招聘青龙籍员工,尤其是有中药材种植经验的药农,“他们懂药材、知特性,上手快,还能帮忙把控原料品质。”姜家鑫说。
如今,中药材产业已成为青龙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据青龙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统计,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5万亩,涵盖20多个品种,年总产值突破5.6亿元。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