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部门动态

市旅游文广局驻村工作队: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发布日期: 2025-09-26  来源:政府办 字体:  打印  分享至:


近日,走进青龙满族自治县安子岭乡吉利峪村,主干道宽阔平整,太阳能路灯沿道林立,双拥广场上村民悠闲的聊着天。

“自市旅游文广局驻村工作队来后,路好走了、环境美了,挣钱的路子也宽了,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们提起村里的变化,满脸都是笑意。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宜居指数再提升

“以前雨天出门,鞋上全是泥,晚上走夜路更是摸黑前行。现在好了,新修的路通到家门口,路灯照得像白天一样,出门别提多方便了!”家住吉利峪村9组的村民张洪山感慨道。

吉利峪村地处安子岭乡最南部,过去通村路历经多年碾压早已坑洼不平;村内支路、巷道狭窄难行,农产品运输受阻;更让村民犯愁的是,村里没有像样的照明设施,晚上出门只能靠手电筒,老人小孩夜行极为不便。

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工作队多次往返县交通、发改等部门,递交情况报告、争取项目支持。在多方协调下,总投资数百万元的县道入村主路拓宽工程顺利立项,4.1公里长、5米宽的新路蜿蜒进村,彻底结束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历史。不仅如此,工作队还争取20万元帮扶资金,硬化1.4公里支路巷道,增设17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夜间出行路。为了让村民喝上“放心水”,工作队还筹建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的引泉井汩汩出水,1650米长的管路直通农户家,村民再也不用为“挑水远、水质差”犯愁,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

谈及这些民生工程,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洋说:“群众事无小事,路通了、灯亮了、水净了,看似小事,却是关乎大家日子过得舒心不舒心的大事。只要能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多跑几趟路、多费些心思,都值!”

农业产业“多点开花”,村民腰包鼓起来

吉利峪村是传统农业村,有种植板栗、山楂、药材等产业基础,但因管理落后、品种老化,收益一直上不去。为此,工作队紧扣“产业兴农”核心,立足村子的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多元造血”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传统林果产业升级上,工作队精准发力。不仅为种植户免费发放4万余棵优质板栗、山楂树苗,将种植规模扩大700亩,实现受益农户全覆盖;还定期邀请高校农业专家进村开设“板栗课堂”,手把手讲解栗树科学修剪、精准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我们要让老百姓一点一滴接受新的技术和观念,推广板栗科学管护技术,进一步实现增产增收。”张洋说。

依托村子群山环绕、野生草药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工作队推出“大户带动+政策扶持”发展模式。通过引进优质北苍术品种,引导村民连片推广种植150亩,成功把村民以往“零散采药赚零钱”的松散模式,转变为“规模化种植稳增收”的特色产业,让野生草药变成了带动村民致富的“金叶子”。

“以前种板栗靠老经验,忙活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跟着专家学技术,板栗又大又甜,销路也好了;还跟着村里的种植大户种北苍术,有技术指导、有政策支持,心里特别踏实,去年光这两项收入就比往年多了一万多!”村民张彬笑着说道。

如今,经过精心培育,板栗、山楂、北苍术等产业已成为吉利峪村村民增收的“主力军”。随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效益稳步提升,村集体收入不断增长,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文化底蕴“活化利用”,乡风文明焕新彩

“吉利峪,我们的家……”在吉利峪,时常会听人唱起一首歌《吉利峪,我们的家》。这首由工作队创作、录制的村歌不仅成了村民嘴边的“心头曲”,更凝聚起全村人共建家园的精气神。

每当傍晚的双拥广场亮起灯光,总会有村民自发聚拢,伴着村歌的旋律跳起舞,孩子们在一旁追逐嬉戏,歌声与笑声交织成乡村最鲜活的图景。

工作队深知,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除了唤醒满族民俗文化记忆,吉利峪村的红色革命历史同样是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此,工作队精心打造了60平方米的“吉利峪村革命历史展室”,通过30余件军功章、药捻、油灯等实物藏品,生动再现村子的革命过往。如今,这里已相继挂牌秦皇岛市国防教育基地、东大秦皇岛分校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针对村里文化活动单一的问题,工作队积极牵线搭桥,推动市群艺馆、市图书馆与村委会签订“公共文化服务下沉基层协作协议”,免费定期开放线上线下数字文化资源,满足村民多样化阅读和文化需求,将优质文化资源“打包”送到村民家门口。

“村里的活动越办越红火,村民间家长里短的磕磕绊绊反倒越来越少。村风正、人心淳的好风气正在形成,大伙儿的心呀,也越来越齐了!”吉利峪村党支部书记王金佐介绍。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晚间广场舞队伍,孩子们也常常结伴走进图书室,革命历史展室更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文化,正悄然改变着吉利峪的生活面貌,也让这座村庄在振兴路上走得更加自信、更富活力。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