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子岭乡东山村果品加工厂看到,机械化板栗筛选机轰轰作响,将板栗分为大特、大标、中标、小标四种分送到四条传动带,然后再人工将残次板栗进行挑选,最后将不同档次的合格精品板栗打包装箱,发给上海经销商。
"今年的板栗特别好,无论是个头、色泽,还是品质都得到了上海经销商的高度认可,村里产的900吨板栗被经销商‘一窝端’了。" 安子岭乡党委书记张云希一脸的兴奋, "就板栗这一项,村民人均收入就达到1万多元。"
东山村位于 "八山一水一分田" 的青龙,坐落在燕山深处,全村共有417户1111口人。多年前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是坡,年年只种苞谷米,天天只有稀粥喝" 是老一辈东山人最难忘的记忆。
靠山吃山。2005年,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部分村民打破传统思维,一改只种玉米的生产习惯,在自家田地种植燕山板栗。经过三四年的精心管理,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收入远远高于玉米种植效益。此后,种植板栗的村民越来越多。
2017年,市民政局驻村工作队入村后,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成立了东山村果品合作社,采取 "合作社+基地+农户" 的模式,大力发展板栗、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组织有技术、懂管理的党员带头搞培训、教技术、作示范,采取密植的方式,对原有板栗进行改良,增加板栗的经济效益。
同时,在市民政局的支持下,合作社牵头,村民人股,投资360万元建起了果品加工厂,全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从而走出了一条新的产业增收之路。
新的致富模式,让村民信心倍增。村民刘海成利用荒山开辟农田,种植改良板栗。如今,200亩板栗进入盛果期,今年一次性就卖了20多万元。 "一棵棵板栗树就是一棵棵摇钱树,过去杂草丛生、乱石林立的闲置荒坡,摇身变成了绿色银行。" 刘海成乐得合不拢嘴。
"我们改良的板栗叫‘东山一号',个头大、产量高、色泽金黄,而且口感甜糯,含糖量高,味道纯正。" 东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志波说, "目前,全村山上山下几乎全种上了板栗,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大部分已经产果,全部进入盛果期后,百姓的收入还能成倍增加。"
"今年我家的板栗没卖多少钱,原因是春天栗花受冻了,没结多少果。" 正在果品加工厂上班的脱贫户李春莲告诉记者,尽管板栗没有太多收入,但她加入了合作社,还入了股,每天到厂里上班,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年底的各种分红,一年下来也有不少的收入。 "现在政策好,收入渠道多,腰包总是鼓鼓的。" 李春莲十分乐观地说。
户户种植 "金果果" ,荒山变成 "金窝窝" 。如今,东山村群众靠发展特色种植业,走上了 "振兴路" ,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3万多元,当年的 "贫困村" 变身成为如今的 "致富村" "幸福村" 。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