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 期间文化工作纪实
文化是髓,文化如魂。一个地区的文化承载它的发展历史,牵引着它的发展轨迹。
青龙,一个山青水美、人杰地灵的山城。 "十一五" 期间,随着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文化项目如雨后春笋,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各领风骚。
文化设施 现代时尚
3年前,这里还遍布破旧的矮房,如今方圆1.
"以前想锻炼身体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广场建成了,运动健身有了好去处。" 练习太极剑的张大爷说。清晨的健身操和太极剑,傍晚的集体舞、交谊舞和大秧歌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今民族文化广场已经成为庆祝演出、消夏晚会、休闲健身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娱活动场所。民族文化广场建成以来,成功举办了 "龙腾盛世" 元宵灯会等大型节庆活动10余次,其他各类文化活动120余次,成为县城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
十一五期间,我县围绕建设文化大县目标,强力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文化广场。彻底改变了县城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
此外,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如火如荼。七道河、祖山、马圈子等乡镇高标准的文化站建设已经完成。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依托,全县已完成189个村文化广场建设,为广袤农村搭建了展示民间文化的大舞台。
文化遗产 大放异彩
"十一五" 期间,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先进文化的建设,倍加珍惜历史对青龙的厚爱,在不断加强对文物资产保护,向上申请 "市保" 、 "省保" 、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地域文化工作的研究开发,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了建设文化大县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致力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将奚族文化、满族文化、红色文化和金酒文化发扬光大,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共同进步。
先后整理完成四册青龙历史文化丛书《奚国之都》、《中国白酒之源》、《青龙红色记忆》和《青龙文物选辑》。在全县设立了6个重要文化遗址保护区,兴建了花厂峪革命纪念馆等系列红色文化工程。
民间文化 争奇斗艳
小西藏歌舞团原是凉水河乡自发的民间活动团体,在我县愈来愈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近年不断发展完善,逐渐享誉青龙及周边地区。每年大大小小的演出活动100多场。
"十一五" 期间,我县大力推进业余民间团体组建,满足山区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通过 "民办公助" 的办法, "小西藏" 歌舞团、安子岭姐妹歌舞团、王子店皮影艺术工作社、青松岭评剧团等一批文化艺术社团先后成立。以38个县级以上宣传文化示范村为依托,以文化艺术社团为平台,在全县沿国省干线公路、乡镇驻地形成 "文化艺术网" ,180个村已成立了经常性、永久性民族秧歌表演队,参与者8500多人。全县文化艺术产业年均收入达1000万元。满族舞蹈猴打棒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官场梨花节" 、 "祖山天女木兰文化节" 、广场彩色周末等文化活动演绎着青龙文化的精彩。
民族文化广场、民族文化宫……一个个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搭起了一场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大舞台;南山公园、龙岛凤苑……一处处跳跃着现代元素符号的旅游产品,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奚族文化、满族文化、金酒文化、红色文化……一张张传统文化名片,为人们的心灵筑起了 "精神之巢" 。一朵朵文化项目、文化活动的 "奇葩" 在满乡大地上绽放,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推动青龙文化大县的打造、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县文化工作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县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档次,同时加快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实现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的跨越。" 县文体局局长佟云超如是说。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