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青龙满族自治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年)》

发布时间:2012-06-15  发布机构:政府办  字体:    打印 分享至:
体裁分类:区域规划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文号:青政办〔2012〕29号  索引号:00039377-7/2022-27059

青龙满族自治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11-2020年)

我县是暴雨、干旱、洪涝、冰雹、大风、雷电等气象灾害易发地区,气象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经济建设、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防御和科学应对气象灾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助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年)》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应对准备、应急处置工作,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气象灾害防御必须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气象灾害防御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要求,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测,科学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合理组织实施。

二、工作目标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信息发布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 "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 "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 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防御重点

我县地形复杂,城镇、农村、重要河流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各不相同,尤其是交通、水利、电力、农业等国民经济行业和重点经济区对气象灾害影响的敏感程度极高。按照 "点面结合、全面防御、突出重点" 的战略布局,重点对城镇、农村、河流、经济园区、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四、主要任务

根据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重点,统筹制定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调整、优化气象站网布局,充实观测项目,提高地面和高空自动化观测水平;建立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立体式连续监测。建立和完善跨地区、跨部门集各类专业监测网于一体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到2020年,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

2.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升级换代,确保实时探测资料的收集传输和分发时效达到分钟级;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资源,建设和完善相关部门间气象灾害信息交换网络和共享平台,实现全县气象灾害信息高度共享。

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进一步做好重大天气监测和预警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加强部门合作,建设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精细化预报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各类专业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4.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发布频次,实行预警信息滚动发布。到2020年,每天提供未来10天天气预报,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15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的群众。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化媒体、通信工具和通信资源,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平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立体化信息发布体系,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到2020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迅速及时准确地进农村、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学校。

(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建立以行政村(社区)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编制承灾体脆弱性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为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等奠定基础。

1.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作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对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组织气候可行性论证。

2.加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对气候变化事实及演变规律进行监测分析,开展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水资源、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建立健全集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应对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1.制定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防御方案,明确气象灾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部门防御职责和联动机制以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防御措施等事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实施,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效益评估机制。

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与《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办法》等法律法规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完整、准确的气象数据,为制定或修订相关标准提供依据,增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性、规范化、标准化。

3.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扩展气象科普基地,设立科普展览馆和气象科普室,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加强对全民特别是农民、中小学生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避险防灾能力。

(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1.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本部门系统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气象灾害的等级划分、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应急救援启动和终止规程、紧急避难场所和转移路线、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部门职责和联动机制、应急处置措施等事项,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各单位协调配合,促进职责落实。加强应急预案动态管理,适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2.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部门紧密协同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共享。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对干旱、冰雹、大雾、森林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等灾害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水平。充分利用我县已有的救灾抢险物资储备库,加强重点防御区救灾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加强应急救援装备、设施、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统筹管理。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发展和壮大气象减灾志愿者队伍。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气象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作用。

3.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对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评估,促进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围绕 "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减灾意识" ,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切实增强基层居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着力提高城乡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立乡镇气象灾害警报站,确保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要求,正确及时防御气象灾害。

五、重点工程

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总体要求,与乡镇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专业机构已有资源和建设紧密衔接,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加强重点经济园区、城镇、农村及农业、林业、交通等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镇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完善城镇近地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成分立体观测和城镇自动化探测系统,发展城镇区域精细化数值模式与大气成分数值模式系统,完善城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和城突发事件气象紧急响应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开展农村气象及相关灾害普查,补充完善综合观测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建立健全精细化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提高农村易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发展乡镇气象服务站,依靠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充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建设成果,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瓶颈问题。

(三)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园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评估工程。各有关部门联合建设完善重点战略经济园区与高速公路、重大水利水电设施、架空输电线、重大通信设施、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矿山聚集区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集中区等气象灾害防御综合监测系统。建设交通气象、农业气象、地质灾害气象、林业气象、水文气象、环境气象、电力气象等灾害预警和评估系统。

(四)雷电灾害防御工程。整合现有区域性地闪定位网探测子站,形成覆盖全县的地闪监测网,实现全县雷电实时监测信息共享。完善雷电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实行雷电发生发展演变趋势、雷电发生概率、雷击危害等级等综合预报预警。

(五)气象卫星工程。构建满足我县天气预报、气候监测预测、生态环境与大范围自然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等业务服务需要的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体系。接收利用资源卫星、环境与减灾小卫星等国内外有关卫星资料,为防灾减灾提供气象服务。

(六)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完善气象科普馆和气象科普展室,制作气象减灾公益广告。开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编制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编制防灾减灾宣传案例教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辖区气象灾害特点和防御重点,组织编制本乡镇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层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把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通报与协调机制。

(二)推进法制建设。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因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防御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上下联动,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区域、部门、部门和乡镇、部门和企业间的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四)加大创新力度。切实加强我县气象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和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等的科学技术和标准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五)强化队伍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咨询。加强气象灾害管理队伍建设,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提高气象灾害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加强防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依靠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和各部门(行业)抢险队伍,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基层防灾志愿者队伍和乡镇、行政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作用,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参与本行政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定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

(六)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 "谁受益,谁投入" 的原则,建设专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金融保险对气象灾害受灾单位和群众的救助、损失转移及分担作用。

(七)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新,不断完善和规范气象科普网络。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防灾避灾演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群众抗御气象灾害的信心。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