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部门动态

青龙石门子村迈进致富门

发布日期: 2022-12-28  来源:政府办 字体:  打印  分享至:

千万资金源源不断注入一个小山村,先后37名驻村干部在这里奉献自己的一腔热血……6年时间过去,这个小山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秦港股份公司" )结合自身优势,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到石门子村脱贫致富工作中,让这个小山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切实提升了1172名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河北港口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委员,秦港股份公司总经理杨文胜表示。

多方 "输血" ,打牢基础

走进官场乡石门子村,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的水泥路。 "我们村是全乡第一个实现‘户户通’的。" 石门子村党支部书记杨兴不无骄傲地说。

山岭间一条长达15华里的山沟中,石门子村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的470户农家,零星分布其中。在这样的地方实现 "户户通" ,难度可想而知。

"是驻村工作队帮我们实现了之前不敢想的梦想。" 村民张海星说。他口中的驻村工作队,便是秦港股份公司驻石门子村对口帮扶的工作队。

20163月开始,工作队扎根这里已经超过6个年头,先后有3批、7名驻村干部在这里奉献自己的一腔热血。

为完善村中的基础设施,工作队先后协调扶贫专项资金、项目库资金总计513.64万元,铺设了便民出行的 "户户通" 水泥路;新建桥涵7座,结束了村子因地处桃林口水库下游、村民多年来在汛期无法出行的历史;新建护庄护田坝800多米,有效提高了抗击洪涝灾害的能力。

"还是工作队给力,我们张罗好几年没弄成的事儿,他们一来就弄成了。" 村民张国华所说的,是现实道路之外,网路在这个小山村的畅通。

为使宽带网络在这个地域广、信号弱的狭长山沟里全覆盖、无盲区,秦港股份公司驻石门子村第一书记蒋志伟特意找到自己在中国联通秦皇岛分公司工作的同学,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 "特事特办" 。他还是后来才知道,为了这个小项目,联通出资三十多万元。

"路通了,网通了,村民们奔向富裕的大路也就通了。" 秦港股份公司驻石门子村原第一书记张晓勇表示。据他介绍,发现村中缺少农机具,秦港股份公司又从自己员工缴纳的15万元党费中拿出一大部分,购买了一台配置有旋耕犁的拖拉机和6台动力水泵,结束了村子耕地还靠人拉马拽的原始耕作历史,解决了靠天下雨的浇地灌溉问题。

"从2016年到现在,我们每人每年的‘分红’从四百七十多元涨到了五百五十多元,这都是白得的。" 脱贫户张淑萍笑着说。

据了解,为兜底脱贫户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队至今共协调资金277.85万元,分别入股光伏发电、在旗豆包、中红三融、峰港创业、物流、桃花泉等6个项目,不断增加脱贫户的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咱们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多亏党的富民政策,多亏工作队的帮扶和援助。" 采访过程中,村民们纷纷表示。6年多的时间,石门子村的每位村民都切身感受到身边不断发生着的变化。

抓好产业,实现 "造血"

"以前我们老两口种棒子(玉米),一年也就挣个三两千块钱。工作队来以后,又送给我们南瓜籽,又帮种栗子树。我现在有600来棵栗子树、 4亩南瓜地,去年还养了三十多头猪,工作队还帮着联系往外卖。现在一年下来,咋也能弄个五六万块钱。" 今年61岁的张学保是村里的致富代表,谈起工作队来后的变化,算了算自己翻了十多倍的年收入,他笑得合不拢嘴。

"脱贫致富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我们不能光‘输血’,更主要的是要让村民自己‘造血’。" 蒋志伟这么想,也是带领驻村工作队这样踏踏实实往前干的。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 "牛鼻子" ,驻村工作队经过深入调研,立足村子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采取 "龙头企业(双合盛)+帮扶单位(秦港股份公司)+脱贫村" 的模式,培育扶植有规模效益的特色农产品,通过产业扶贫助农增收。

2019年底,工作队利用 "消费扶贫专项基金" ,建成了40亩 "双合盛原料集采石门子村扶贫示范基地" ,而后又建成了70亩 "双合盛南瓜集采示范基地" ,为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提供红薯和南瓜的无公害原材料种植。

而同期建成的 "农副产品加工扶贫车间" ,目前已经发展成为 "石门子村乡村振兴帮扶微工厂" 。2022年,秦港股份公司捐赠29万元,帮助 "微工厂" 升级改造,新增蒸熟、速冻、冷冻、存储等功能。当年, "微工厂" 就为双合盛生产红薯块50吨、南瓜块20吨,用于生产 "在旗" 牌系列速冻食品。

"不出村就能有收入,干点儿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儿,不累也不复杂。" 张淑平今年在 "微工厂" 挣了四千多元。有了 "微工厂" ,村中的留守妇女和其他劳动力在家门口儿就能挣到钱。

秦港股份公司党委副书记马喜平表示,公司明年还将投入25万元,用于 "微工厂" 的升级改造,就是希望通过不断培育、壮大产业,加强村集体的 "造血" 能力。

产业最终还要靠产品说话。为此,蒋志伟带领驻村工作队一直在细心琢磨、精心培育石门子村自己的特色产品。他们利用 "微工厂" ,采购了配套升级清洗烘干、灌装设备,打造石门子村 "土蜂蜜" ,近几年共销售1.8万余斤,销售额达18万元;不断研发挖掘南瓜的附加值,在给双合盛公司提供南瓜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南瓜子、南瓜饮品、南瓜饺子等,让 "土南瓜" 变成 "金疙瘩" 。

好产品还要有好销路。驻村工作队通过秦港股份公司将村子的特色农产品推荐到河北港口集团的 "港口慧" 平台,再利用平台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向社会。几年下来,光河北港口集团就累计购买 "在旗" 产品近200万元。港口干部职工通过献爱心,购买 "皇冠梨" 570箱、苹果30多万斤、 "安梨汁" 1754件。秦港股份公司还进一步通过定向销售双合盛公司的产品,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形成持续稳定的 "消费扶贫专项基金" ,用于石门子村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公益活动等。

"扶起来,还要走得远。" 为了这句看似简单的承诺,自2018年开始担任第一书记的蒋志伟这几年付出了很多。母亲住院他没能陪在身边,妻子因为繁忙的工作只能住在单位,上初一的女儿正是学习吃劲儿的时候,父母却都不能在他们身边……不经意间聊起这些,他瞬间红了眼眶。

立足长远 ,双扶双富

位于五道沟的村民文化广场内,大爷大妈们打着锣鼓、扭着秧歌,好不热闹。 "现在有了广场,有了灯光,有了大喇叭,我们也有了娱乐活动,不像过去天一黑就躺到炕上了。不光娱乐,我们天天听大喇叭,讲精神、讲政策,也学了不少知识呢。" 69岁的张淑平大娘一边跳着秧歌,一边高兴地说。她是一位独居老人,儿子常年在外打工,文化广场的建立给她的生活带来不少乐趣。

"我们村以前是全乡唯一一个没有大喇叭的,蒋书记来了,带来了大喇叭,也带来了党的声音,他真是把心思都用在村里了。" 杨兴说。

驻村工作队在抓产业致富的同时,以 "抓党建、防疫情、促脱贫、保小康" 为抓手,坚持 "志智双扶、技艺双帮" , 真正让党旗飘扬起来、让广播响彻起来、让村民活跃起来、让党员带头作用发挥出来。

工作队利用秦港股份公司捐出的特殊党费,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党员们开展活动有了庄严肃穆的环境。

工作队帮助村里规范了 "三会一课" 制度,并进一步开展 "脱贫感党恩" 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以及 "饮水思源感党恩,乡村振兴暖民心" "喜迎二十大 奋进振兴路" 等主题党日活动,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志气、底气和勇气。

工作队还创新设立了 "道德银行+爱心超市" ,鼓励村民在好人好事、遵纪守法、传统美德等评比中获得 "道德银行" 积分,凭积分到 "爱心超市" 兑换生活用品,引导村民自治,促进乡风文明和谐。

"我已经兑了三回积分,分别兑了大米、白面和油。" 村民姚秀华说。据了解,截至目前,工作队已经组织召开了三次积分评比专题会议,评选出来主动打扫街道、修整道路以及 "卫生厕所洁净户" 的22名村民,同时组织了三次积分兑换活动,22名村民凭 "道德银行" 积分,兑换了 "爱心超市" 中总价值达1500元的生活用品。

"‘道德银行+爱心超市’设立以来,通过村民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移风易俗、见义勇为等善行义举的示范和引导,大大提振了全体村民的精神面貌。" 蒋志伟相信,良好乡风民风的形成,一定会不断促进各项村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更好地引领广大村民奔向乡村振兴的光明大道。

"留下好产业,更要留下好村风。" 蒋志伟表示,要一如既往地教育引导已经迈进致富大门的石门子村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不懈努力。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