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部门动态

初秋时节,山乡甜梨收获忙

发布日期: 2022-09-21  来源:政府办 字体:  打印  分享至:

刚刚铺好的柏油路如一条黑色的飘带,延伸进山沟里与千亩梨园相连,路边的溪流清澈见底,满山的皇冠梨压弯了枝头!此时,村民们正在梨园忙着采收,好一幅丰收的繁忙景象。

春赏梨花秋收果。830日上午,在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大森店村大苏沟路口,果农鲍际凤家的青皇冠梨已经基本采收下山,几名工人正在选果、分级、打包、搬运装车,准备入冷库。今年,鲍际凤的梨园产量在5000多公斤,按照目前2.61公斤的批发价,收入在1万多元钱。

村民鲍际香的十余亩梨园就在村口,梨树采摘也接近尾声,梨园堆成小山的鲜梨正在装筐往家运。为了梨园增产增效,鲍际香还在梨园套种上白薯、大豆等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让他的果园亩产收入近两万元。在大森店村,为节约和利用土地,村民在路边、沟坎、石缝等能种果树的地边都种上了果树。

60岁的村民鲍际勇身体硬朗,以前的几亩梨树不够种,他于2018年在村西大苏沟流转了30亩的山坡地全部栽种皇冠梨,如今正逢丰果期。在他的梨园,采摘工人们正在采收、装筐、往车上搬运。 "今天梨园请来采摘的村民有20多人,3辆三轮车从山上往下运,差不多这一周就能采完。" 鲍际勇告诉记者,由于今年春天遇上了倒春寒,梨的产量受到一些影响,产量在6.5万公斤左右。除了近40亩的梨园,鲍际勇山上还种植有板栗。 "这段时间忙完收梨,接下来就要采收板栗了。" 鲍际勇说, "春耕秋收,是庄稼人最忙的时节。"

"大森店村从2003年开始调整种植产业结构,从石家庄引进皇冠梨品种,有了20余年的种植历史和经验,如今梨园发展到1000多亩,年产量在250万公斤左右。为了便于果农储存,村里还专门建有储存15万公斤的冷库。" 大森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鲍承安介绍,隔河头大森店一带属于典型的山区村,气候昼夜温差大,所产青皮皇冠梨具有色正皮薄、果型漂亮、汁多渣少、酸甜适度等优良品质,在京津冀、东北和内蒙古等市场一直很受欢迎。目前已注册了 "青富" 牌商标。

为不断提升果品品质,打造地方品牌,在这些年的种植经验当中,梨农们又摸索出 "去袋法" ,通过光照来增加梨的糖度和果品的硬实度,达到口感更佳和耐储运的目的,同时还省去了种植成本和人力。据介绍,目前,大森店村还栽植了6万株板栗,建成了千亩板栗示范园,形成山下梨园千亩,山上板栗满坡的果林种植产业结构布局。

梨园特色产业已经是隔河头镇大森店村的一个金字招牌,晚清、民国时期留下的闲置老房子在这里同样得到开发和有效利用。隔河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不仅土地能流转,村里那些老民居同样可以通过流转的方式经营,村民通过入股进行分红。" 记者在改造好的 "鲍家民宿老院" 看到,房子外貌还是老味道,房间里布置却很时尚。地面铺上铮亮的瓷砖、摆设着仿古木质家具,茶几、电视、洗漱间和厨卫等一应俱全。 "目前,村里以合作开发的方式流转房屋80多套,鲍家老院民宿群基本形成;改造上,保留老房子原貌及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四户或两户一院的户型进行改造,各种生活设施等配套齐全,打造不同的院型可供游客自行选择。" 鲍承安指着院子里种的辣椒、大葱、西红柿等一一介绍起来, "院子里种的这些蔬菜都是免费为入住客人提供的,想吃啥自己到园子现摘、现做,最大的好处是能吃到原汁原味。"

"大森店村过去交通闭塞,农产品出山困难,山果时常出现丰收了无人采摘烂在地里的现象;如今乡间道路四通八达,承秦高速口紧挨村头,车能直接开进家门口和果园旁。" 提起过去,鲍承安感慨道, "如今不仅皇冠梨等绿色山果卖进城,出了名,还依托闲置老房子办起特色民宿,提升山村知名度和壮大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大森店村 "两委" 确定 "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 "四位一体" 管理经营模式,依靠果林业带动乡村旅游,促进村民不断增收致富的新山村格局。鲍承安说, "大森店作为隔河头镇康养小镇先行试点,目前,正按照依托千亩梨园和传统板栗产业,发展果园采摘和食宿观光游的思路,建设康养小村。" 对村里的发展,大森店人信心满满。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